横县吹响花乡振兴号角 打造农民宜居新家园

时间:2023-09-26 08:56:47
简介:'村民谢立添夫妇种植的5亩果桑今年收成5万多元,两口子农闲时到南宁打工,预计今年家庭年收入达10万元。如今,大和果桑产业示范区果桑种植面积达3000亩,吸引周边村屯250多户农民加入果桑合作社,并发展桑果酒、桑果酥等深加工使产业链不断延长。目前,该县所有行政村都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富民宣传与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全覆盖。其中,'横县茉莉花茶'被评为'全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该县水稻种植面积86万亩,优质稻占93﹪,推广稻鸭养殖面积5万亩;14个农产品获得广西富硒农产品认定。'以横县县城为中心,打造4条示范线,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全县覆盖。校椅镇石井村建成横县首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推行'三级四类三统一'垃圾分类处理模式。通过该模式,垃圾处理正确率达80%以上。目前横县已在莲塘镇、百合镇、马岭镇等17个乡镇建立'石井做法再提升'试点,不断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其中,可堆肥垃圾经由堆肥厂处理,发酵堆肥后产出的有机肥用于林木、苗圃种植施肥,无害化处理达95%。此外,保洁员将分类出的可回收垃圾卖给垃圾收废站,可增加额外收入,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走进横县校椅镇汶塘生态园,大棚里金色的桂蜜12号——南国哈密瓜垂挂枝头,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自拍。这是校椅现代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种植的80亩南国哈密瓜,农户收入由原来的亩产几千元增至亩产过万元。今年以来,横县在巩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清洁乡村、生态乡村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大专项活动,打造“智慧乡村”系统,提升垃圾分类水平,使乡村建设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紧密对接。以创建自治区级“宜居乡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该

走进横县校椅镇汶塘生态园,大棚里金色的桂蜜12号——南国哈密瓜垂挂枝头,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自拍。这是校椅现代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种植的80亩南国哈密瓜,农户收入由原来的亩产几千元增至亩产过万元。

今年以来,横县在巩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清洁乡村、生态乡村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大专项活动,打造“智慧乡村”系统,提升垃圾分类水平,使乡村建设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紧密对接。

以创建自治区级“宜居乡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该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吹响花乡振兴号角,打造农民宜居新家园。

富民、惠民、便民工作显成效

石漠地里桑果甜

11月21日下午,位于横县横州镇大和村委的横县大和果桑产业示范区里,一排排果桑苗雨中伫立,园内竟鲜见农民踪迹。大和村委许村经联社主任谢自荣笑呵呵地说,“上半年土里刨金,下半年打工创收。合作社里大部分农户都趁着果桑种植农闲期去做第二职业了。”

大和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常年缺水,耕地里遍布一块块的大石头。过去,当地农民靠种玉米、花生、水稻、金银花等作物,一年到头被“绑”在地里,人均年收入勉强接近1万元。2015年,该村引进适宜石漠化地区生长的果桑产业,今年迎来了第一个丰产期,每亩地总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既改善了土壤质量,也提高了土地价值。

“果桑护理简单、用水少,我们趁着春节期间回来修剪枝条,并在清明前后2个月采摘鲜果,其余时间都能外出打工。”村民谢立添夫妇种植的5亩果桑今年收成5万多元,两口子农闲时到南宁打工,预计今年家庭年收入达10万元。

产业示范效应立竿见影。如今,大和果桑产业示范区果桑种植面积达3000亩,吸引周边村屯250多户农民加入果桑合作社,并发展桑果酒、桑果酥等深加工使产业链不断延长。

大和果桑产业振兴之路,是横县深入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所有行政村都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富民宣传与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全覆盖。其中,“横县茉莉花茶”被评为“全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该县水稻种植面积86万亩,优质稻占93﹪,推广稻鸭养殖面积5万亩;14个农产品获得广西富硒农产品认定。

“以横县县城为中心,打造4条示范线,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全县覆盖。”横县乡村办综合组常务副组长林星飞说,该县创建校椅镇榃僧村、青桐村、岭脚村等48个宜居乡村精品示范点,并把各示范点串点成线,打造校椅镇至县城“富民、便民、惠民”综合示范线、云表镇至县城“产业富民”特色风景线、六景镇至县城“基础便民”特色风景线和平朗乡至西津电厂沿江“服务惠民”互联网服务普及线“四条线”。

2018年,横县将强化“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大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宜居水平。通过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壮大特色产业、拓展销售渠道等,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富民活动开展;通过完善276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推动服务惠民活动开展;通过推进“三改六提三增”工程持续改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基础便民”。

“智慧乡村”一网通

全民参与“随手拍”

“隆源水塔斜对面,有大量垃圾乱堆放,并有焚烧痕迹。”“朝阳大垌附近有零星垃圾。”近日,横县乡村办工作人员李东麟打开“横县智慧乡村”手机app,各地驻村工作队员巡查时上报的图文信息相继弹出,他动动指头,分派给各归属地网格相关部门前往处置。

在雨中,马岭镇清泉村驻村工作队员撑着竹排打捞河里漂浮物,网友“华嘉苗木”见状随手拍下,上传至“横县智慧乡村”微信客户端,为他们点赞。

今年,横县着力开展“互联网+乡村建设”发展试点建设,打造“智慧乡村”平台,实现乡村建设与服务群众“无缝对接”。该平台通过创建手机app、开设微信公众号,设立县级指挥中心,在校椅、云表、马岭3个乡镇进行试点建设和运行。其中,app设置考勤管理、用户轨迹、乡村案件处置、乡村项目进度等模块,对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微信端则面向广大普通群众,鼓励大家以随手拍的形式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还能享受便捷的掌上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试运行期间,横州镇、莲塘镇、平朗乡等各乡镇挂点领导干部、直属单位挂点人员、第一书记、村委干部、保洁员等1.28万人加入到系统管理中,参与考勤1.29万人次,解决案件171条,动态监管项目106处,为群众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实现乡村可视化管理。

“垃圾分类”精细化

厨余垃圾变能源

11月22日下午,横县环卫站站长施培杰来到横州镇太阳广场小区垃圾收集房,抽查垃圾分类情况。只见3个大铁皮箱装着废纸、塑料袋、玻璃碴等不可堆肥垃圾,6个大圆桶里则装满厨余和食物残渣。

环卫工人挑出废报纸、啤酒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卖给废品收购站,可堆肥垃圾运往堆肥厂发酵堆肥,不可堆肥垃圾则由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

在这个拥有1100多户住户和商家的商住小区,平均每天产生1.5吨生活垃圾。住户已经基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横县,每个上规模的小区都像太阳广场一样配备了垃圾收集房,并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横县便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县形成了一套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垃圾处理网络,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校椅镇石井村建成横县首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推行“三级四类三统一”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即农户一级按干、湿两类垃圾分装放两个垃圾桶进行第一次分类;经联社一级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二次分类处置;村委一级建立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三次四类垃圾分类:统一收取保洁费、统一管理保洁员、统一收运垃圾。通过该模式,垃圾处理正确率达80%以上。目前横县已在莲塘镇、百合镇、马岭镇等17个乡镇建立“石井做法再提升”试点,不断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

结合宜居乡村建设,横县通过垃圾综合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其中,可堆肥垃圾经由堆肥厂处理,发酵堆肥后产出的有机肥用于林木、苗圃种植施肥,无害化处理达95%。同时,在17个乡镇推广铺开沼气池建设,农户厨余垃圾变能源。此外,保洁员将分类出的可回收垃圾卖给垃圾收废站,可增加额外收入,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横州镇一角

【本文地址:https://www.nongbaike.com.cn/content/3497401.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和用户投稿,本站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或内容有误,可联系本站删除修改。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