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小红果成就大产业

时间:2023-09-25 16:27:34
简介:近日,记者来到了甘肃省酒泉市的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空地上都铺满了枸杞果,红彤彤的一片,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陈显才晾晒最后一茬枸杞,他家40亩地枸杞今年收入23万元。目前,古城村枸杞种植面积已达6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66%。作为移民大县的瓜州,许多移民面临着新垦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的问题。2014年,该县枸杞总产量2.32万吨,产值突破2.67亿元,枸杞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9%,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47.6%,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金果。在大力推进枸杞种植的同时,该县将枸杞精深加工作为延伸枸杞产业链条的重点工作。10月下旬,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黑枸杞采摘结束,家家户户开始晾晒。今年,独山子乡黑枸杞种植面积7000多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的助推下,各乡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各具特色。酒泉市加快'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贫困乡倾斜、向贫困村覆盖。今年移民区枸杞、葡萄、甘草等高效特色产业面积达12.3万亩,日光温室达936座。

近日,记者来到了甘肃省酒泉市的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空地上都铺满了枸杞果,红彤彤的一片,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陈显才晾晒最后一茬枸杞,他家40亩地枸杞今年收入23万元。靠着枸杞他家里建了新房、买了小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日,记者来到了甘肃省酒泉市的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空地上都铺满了枸杞果,红彤彤的一片,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陈显才晾晒最后一茬枸杞,他家40亩地枸杞今年收入23万元。靠着枸杞他家里建了新房、买了小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目前,古城村枸杞种植面积已达6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66%。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枸杞,古城村成为瓜州有名的枸杞专业村。

作为移民大县的瓜州,许多移民面临着新垦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的问题。对此,该县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气候优势,将目光投向了易存活、耐盐碱、效益高的枸杞种植,闯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枸杞种植的新路子,把小果果做成了大产业,让枸杞树变成了摇钱树。

至目前,瓜州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9.6万亩,形成了东起七墩乡,西至广至乡的枸杞产业带,建成双塔、布隆吉2个万亩枸杞专业乡和11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9个百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全县枸杞种植农户达到了8377户。2014年,该县枸杞总产量2.32万吨,产值突破2.67亿元,枸杞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9%,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47.6%,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金果。在大力推进枸杞种植的同时,该县将枸杞精深加工作为延伸枸杞产业链条的重点工作。全县建成枸杞烘干棚(烘干道)40座,建成枸杞制干企业、深加工龙头企业20家,产品延伸至饮食、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在玉门,连片的枸杞铺就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10月下旬,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黑枸杞采摘结束,家家户户开始晾晒。今年,独山子乡黑枸杞种植面积7000多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有了产业,才能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近年来,玉门市大力实施移民产业培育工程,鼓励和扶持移民群众发展日光温室、拱棚蔬菜、枸杞、葡萄、育苗等高效特色产业。在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的助推下,各乡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柳湖乡岷县移民采用西甜瓜平茬再生技术,探索出了“一棚三种、一种三收”的种植模式;六墩乡采取拉沙换土、秸秆还田等措施,在盐碱滩发展拱棚蔬菜产业。

酒泉市加快“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贫困乡倾斜、向贫困村覆盖。全市精准扶贫“123”产业脱贫增收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新增枸杞、葡萄、甘草等高效特色产业面积2.96万亩,贫困户新建日光温室281座、钢架大棚502座,增收产业进一步壮大。今年移民区枸杞、葡萄、甘草等高效特色产业面积达12.3万亩,日光温室达936座。瓜州县广至乡、梁湖乡和玉门市六墩乡、柳湖乡针对土地贫瘠、难以改良的实际,一次性导入设施现代农业,村村建设“双百”(百亩日光温室、百座暖棚圈舍)示范园区,走出了一条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本文地址:https://www.nongbaike.com.cn/content/3495976.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和用户投稿,本站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或内容有误,可联系本站删除修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