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积极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最新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大步踏上小康之路。“九五”以来,学校5次获得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50亿元,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农业大学积极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最新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大步踏上小康之路。“九五”以来,学校5次获得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50亿元,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全省惟一的建设“211工程”重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方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科研工作突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重点解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在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优良品种选育、实施“绿色食品”战略、科技教育合作共建等方面成果丰厚。
学校培育的大豆、水稻、番茄、马铃薯、黄瓜、玉米、小麦等优质高产品种,成为农业籽种的“主力军”。其中玉米“东农248”、水稻“东农416”、番茄“东农704”的选育与推广三项成果都获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东农42”等大豆品种,在国家大豆振兴计划中成为佼佼者。
“九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平均单产提高59.3公斤,创经济效益26.3亿元。三江平原低湿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富锦)示范区,展示了低湿地全程机械化作业,粮、牧、企综合发展,草场综合改良与开发等技术模式,创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试区基点村已实现人均年收5000元,较“八五”增加32.7%。

针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学校开展了家畜胚胎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在牛胚胎移植技术应用获得成功,产犊率38%%以上;引进澳大利亚优良种羊的胚胎,以本地细毛羊做受体和母本,进行胚胎移植及人工受精,成功率达56%%,杂交一代羊每天增长0.25公斤;肉羊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在我省尚属首例。这些技术为我省实现粮食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及奶业振兴计划提供了科技支持。现代新型生物肥料土壤磷素活化剂很好地解决了我国土壤缺磷及肥力下降的现状,两年间示范试验推广到我国25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等,推广面积达600万亩。积极开展植物抗旱剂的研制与开发推广,植物抗旱剂的吸水倍率达到2000克/克,正常年份可增产10%以上,在干旱之年可避免减产损失20%以上,已推广到全国29个省,313个县(市)。蒋亦元院士主持完成的“割前摘脱稻(麦)联收机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个学校的广大师生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全省69个市县3000多个乡镇,利用炕头办班、广播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民讲授农作物、果树、蔬菜的栽培技术,传授植物保护、畜禽疫病防治知识和实用养殖技术,推广科技成果300余项,优良品种60多个,直接受益农民100万人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并多次受到国家的表彰。

【本文地址:https://www.nongbaike.com.cn/content/349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