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扶贫新模式 走农村致富路

时间:2023-09-25 17:26:23
简介:2月4日,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在桑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称'阳光院'走出了一条针对无自我发展能力农村特困群众的精准扶贫农村致富路,提出在全市推广。这里地处湘西北边陲、武陵山区,山大连绵,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桑植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存。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一直以来,桑植人以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毅力,千方百计向贫困宣战。两种模式即'一户一栋,集中建、给补助'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和'一户一套,集中建,免费住'的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阳光院'。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刘晓滨在桑植考察,对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给予肯定,提出在全国推广。桑植县副县长彭发斌解释,一是扶持生产和安排就业,二是民生救助和帮扶兜底,三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根据不同贫困对象,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救助,保障基本生活。然而,易地扶贫搬迁根本目标是保证扶贫对象能致富。目前,桑植已形成了烟叶、茶叶、蔬菜、大鲵、油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基地达到46万亩,其中流转土地20万亩,土地流转率高达30%,建成省、市级龙头企业3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9家,带动3万农民实现了精准脱贫。

2月4日,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在桑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称“阳光院”走出了一条针对无自我发展能力农村特困群众的精准扶贫农村致富路,提出在全市推广。

这里地处湘西北边陲、武陵山区,山大连绵,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这里不仅是我省暴雨中心之一,还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库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

这就是老区桑植,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桑植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存。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一直以来,桑植人以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毅力,千方百计向贫困宣战。这其中,就包括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的两种模式,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两种模式即“一户一栋,集中建、给补助”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和“一户一套,集中建,免费住”的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阳光院”。

2月4日,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在桑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称“阳光院”走出了一条针对无自我发展能力农村特困群众的精准扶贫新路子,提出在全市推广。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刘晓滨在桑植考察,对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给予肯定,提出在全国推广。

11月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桑植调研,实地考察凉水口镇李家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称赞“迁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向各地推广。

利福塔镇的特困户龚玉兰自入住舒家坪“阳光院”后,不仅解决了安居问题,还在镇、村级帮扶人帮助下,在镇中心幼儿园里找了一份后勤工作,每月可挣1000元工资。

解决好贫困户住房问题后,如何才能使之真正能脱贫?

桑植县副县长彭发斌解释,一是扶持生产和安排就业,二是民生救助和帮扶兜底,三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根据不同贫困对象,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救助,保障基本生活。

然而,易地扶贫搬迁根本目标是保证扶贫对象能致富。

为此,桑植县还建立起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长效机制,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让每个搬迁户有一个增收项目。

同时,开展贴息贷款等金融扶贫,提供创业就业培训,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真正走上致富路。

五道水镇海拔900米的五峰山村,无一丘田,以前刀耕火种穷怕了,开垦荒山还烧毁满山粽叶。如今山上46户已经有40户搬下山,专心采粽叶,甚至实行机械化采摘,每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四方溪乡响水洞村高山上的两个组17户贫困户整体搬迁后,通过土地流转、进城务工、发展烟叶等增收渠道,今年人均收入可达4200元,比去年翻一番。

挪出穷窝走新路,迁出深山幸福来。如今,一些搬迁农户、扶贫对象的后续产业发展初露端倪。“致富能手”、“蔬菜大户”、“养殖大户”、“打工老板”、“产业工人”成为新的“代名词”,过去的贫困户正悄悄向产业发展标兵转变。

目前,桑植已形成了烟叶、茶叶、蔬菜、大鲵、油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基地达到46万亩,其中流转土地20万亩,土地流转率高达30%,建成省、市级龙头企业3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9家,带动3万农民实现了精准脱贫。

【本文地址:https://www.nongbaike.com.cn/content/3496553.htm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和用户投稿,本站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或内容有误,可联系本站删除修改。

相关推荐: